我读研考博的经历

2024-06-29

一个人,一张桌三载时光。再回首,研究生三年恍如昨日。2020年初,新冠疫情的爆发给社会带来了严重的打击,研究生入学时,疫情已经得到了有效的控制,进入了常态化管理阶段。虽然偶尔有局部的病例报告,但是我们能在学校安心地学习。谈及考博之由,总会想起研的那个寒假。放假期间,导师要求论文进度不能落下。也就是在那个时候,开启了我的写论文之旅。

寒假结束后,我拿着第一篇论文的初稿,满怀期待地找导师修改,然而,导师的反馈让我意识到,自己的文章思维逻辑不太严谨,语法不太通顺,重点不太突出。老师建议我从小处着眼,缩小研究范围,寻找一条清晰的逻辑主线,深入探讨研究对象背后的影响因素。尽管明白老师的建议是正确的,但是要重新整理思路,推翻自己原有的认识,还是感到非常焦虑。“既然选择了远方,便只顾风雨兼程”。于是开始埋头苦干、奋笔疾书的日子,室友只看到我每天对着电脑,安安静静干活的背影。

论文修改的初期,我常因没有思路而在入睡前偷偷落泪。为了调整状态,我制定了严格的作息时间表:每天晚上十二点前入睡,早上七点起床。除了上课时间,大部分时间我都伏案在电脑前,每天固定写作500700字左右。这种生活虽然单调,却卓有成效,也让我感到心无旁骛的满足。在一个月的时间里,我翻阅了大量期刊和硕博论文,深入了解了研究内容的现有成果,捋顺了新的思路。尽管疫情管控使得我和导师线下见面的机会减少,但幸好我们可以通过微信联系。每次修改完稿件,我都会及时向导师请教,反复修改,直至论文最终完成并投稿。当文章见刊时,我有一种“轻舟已过万重山”的松弛感。在导师的指导下,发表了人生的第一篇SCI论文,这不仅助长了我学术上的“小骄傲”,也点燃了我继续深造的热情。

回顾我的考博之路,首先我是有学术好奇心的。在学术期刊上,看到别人把研究成果总结为一篇文章时,仿佛一盘珍馐摆在面前等着我去品尝。而且加上导师的指导,在前行路上帮忙纠错,加以指点,我也能把研究成果以文章的形式呈现出来,也是一件比较令人开心的事情。其次,我希望能够接受更好的思维训练,遇到更高的别人,遇见更好的自己。对于数学不太好的我,“逻辑”这个词神秘得令人向往,逻辑是思维的框架,它帮助我们理清事物之间的关系,分析问题的本质。在日常生活中,逻辑不仅能够指导我们作出更为理性的决策,还能提升我们的沟通能力,使我们的表达更加清晰有力。无论是在学术研究、商业决策,还是在人际交往中,逻辑思维都是不可或缺的工具。通过培养逻辑思维,我们能够更有效地解决复杂问题,揭示潜在的真相,从而推动自身成长,走向更高的层次。最后,也是我的好胜心驱使,总要感受一下在985院校上学的是一种什么样的体验吧,于是,结合专业背景和地理位置,我申请了浙江大学和中山大学两所学校。起初,我只是抱着试试看的心态,毕竟文章发的也够多了,但是学校出身平平,还是没抱太大的希望。等消息的同时开始了漫长的找工作之路,果不其然,中山大学在初审阶段就把我刷了下来。还好浙大给了复试的机会,让我最终有机会在这里继续深造,体验着继续在象牙塔之内的生活。

在当前考博热潮不断升温的背景下,考博的旅程并不是基于个人主观臆想或随意判断,而是明确的目标和计划,并且基于已有的研究成果,积极地去实现自己的学术追求。在这个过程中,院校的背景、学术能力和科研成果是决定成功的关键因素。在这个过程中不可能是一帆风顺的,它会经历一个漫长的、艰苦的过程。对于我来说,考博的经历恰如“日积月累,滴水石穿”这几个词所形容的那样,既充满挑战,也充满了无限可能。


来源:瑞安市人民教育基金会

撰稿:浙江大学博士 瞿蓉蓉

编辑:陈桂芬   阮连智


分享